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聚焦 >  >> 
天天关注:《流浪地球》中的计划,真的能让人类带着地球成功逃亡吗?
来源: 哔哩哔哩      时间:2023-02-13 18:57:42

2019年春节期间,《流浪地球1》震撼上映,被誉为“打开了中国科幻的大门,让国产科幻正式步入了黄金时代”;而四年后的今天,《流浪地球2》再次冲上了国内科幻电影的天花板——今年春节档,国产科幻巨制《流浪地球2》问世,开局便赢得了良好的口碑,甚至不乏一些科幻迷主动在短时间内进行二刷、甚至三刷,这足以证明该片的优秀。

如果说《流浪地球1》是一幅硬核冷色调的工业美学绘卷,那么《流浪地球2》的就是一首具有东方特色浪漫的科幻之诗,同样也是国产科幻领域的又一座里程碑,笔者在观影后也是和大伙儿一样赞叹连连。

而在感叹之余,肯定会有不少朋友展开想象:如果有一天灾难真的降临,我们是否能像电影中一样,采取各种措施拯救自己呢?


(资料图)

首先咱们聊聊主线任务“行星发动机”,如果现实中采用这种策略,会发生什么?不少网友认为只有两种可能——要么发动机的推力根本不足以推动地球,要么推力强到足够推动地球,但如果是后者,那么发动机就会直接扎破地壳,一头冲进岩浆里。

但笔者认为,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:那一万台行星发动机是考虑到受力因素,均匀分布开来的,而并非集中一点,并且地壳下面的地慢的软流层会带来极大的缓冲,就像我们用手指去轻推鸡蛋一样,很难会直接捅穿。

此外大刘也提到了,此计划是需要借助木星的引力,而不是完全依靠发动机去推地球,因此并不用担心扎穿地壳。不过即便如此,依然会对地壳造成一定损伤——就像原著中提到的,地核中铁镍核心平衡被扰动,导致全球各地的岩浆溢出、地震不断,由此看来《流浪地球》的设定还是比较合理的。

那么可能就有朋友问:地球自转停止的后果呢?要知道,地球如果不自转,大气迟早会散尽,在失去了太阳的庇护后,植物也无法展开光合作用,除了温度外,氧气与食物也将会成人类所面临的巨大难题。

而在电影中,人类则是选择全都一股脑搬到了地下,然后氧气和食物都是靠自己制造,或许是有些“乐观”,不过倒也还能说得过去。

接着来说说“天梯”太空电梯的可行性,这里我们可以直接看大刘前段时间接受采访时的发言——刘慈欣称,从理论上来说,太空电梯是可行的,但现实目前还未发现适用的材料。

试想一下,地面升到地球同步轨道有着足足3万公里的高度,目前人类科技中强度最高的材料,应该是碳纤维,而碳纤维所制作出的锁链最多只能升到200公里,连需求的百分之一都未达到,可见太空电梯对材料强度的需求有多么夸张。

接着刘慈欣谈到“数字永生”,大刘称“数字永生”需要两项技术的支持,分别为信息技术和脑科学技术,目前信息技术发展很快,但脑科学技术却进展很慢,我们脑子里的信息无法“取出”,自然无法实现。

而如果有一天,脑科学技术能取得重大突破,那说不定“虚拟世界”与“数字永生”就不再是幻想了。

不难看出,流浪地球绝大部分设定都是严谨的,除了上述刘慈欣老师讲述的设定以外,作品中出现的太阳氢闪、引力弹弓等现象,都是有着现实科学理论支持的——如果屏幕前的你对科幻比较了解,那么应该知道“硬科幻”与“软科幻”的区别,就在于前者有着足够的现实科学理论来支撑,这种严谨的设定无疑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,因此科幻迷们在欣赏影片时,才不会感到“出戏”。

其实不仅是电影,这一点对任何科幻类作品都适用——举个例子,在星战科幻手游《无尽的拉格朗日》的背景故事中,人类飞出太阳系就是靠的“可控核聚变”技术, 而游戏中宇宙战舰使用的“曲率引擎技术”也是现实中科学家们所研究的重点对象,如果这两项技术能实现的话,那我们人类的确可以走向宇宙,发展太空新家园了。

此外,游戏中除了有不少严谨的科学设定,玩家可以在操控宇宙战舰四处征战过程中,收集许多碎片化的信息,来了解游戏背景故事与历史,以及体验一些拥有独特设定的新玩法。

例如在之前上线的“艾格勒姆星系”在设定上就致敬了大刘的《三体》,在此玩法中我们能进入该星系遗址,体验到《三体》中的“三恒星同时存在”的有趣设定,在不定期“三日凌空”的影响下进行探索、资源收集与战斗,这或许就是该作被称之为“硬核科幻手游”的原因吧。

所谓科幻,就是要先谈科学,再考虑幻想,近些年的国产科幻在刘慈欣老师的影响下不乏有精品出现,拉格朗日就是其中之一。笔者也由衷希望未来国产科幻能在这条“硬核”的道路上走的更远,在世界舞台上绽放令我们自豪的光芒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X 关闭

X 关闭